闽台木偶文化影视,闽台木偶戏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闽台木偶文化影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闽台木偶文化影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湾的布袋戏普及程度怎么样?

1950年代卜的台湾面临战后重建,民生物资短缺,政治戒严,「压抑」也许是大众近乎唯一的印象,殊不知当时民间充满活力,特别是娱乐产业──布袋戏、歌仔戏、电影、广播与报章杂志等。就算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台湾人也透过其他管道建构了生动活泼的庶民生活!

闽台木偶文化影视,闽台木偶戏

布袋戏在台湾是极为传统的一项技艺、嗜好,对于许多台湾70年之后出生的人来说,几乎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在电视里看黄俊雄布袋戏的回忆,当时黄俊雄的戏团把传统的戏偶改良成为有着丰富剧情和声光效果的掌中戏,在电视台获得非常高的收视率,最高曾到97%,可见受欢迎程度,至今除了港剧之外没有对手。但后续因为政治因素布袋戏遭到禁播,而改为剧场形式演出。布袋戏里陆续创造出如史艷文、素还真、叶小钗等等角色,风靡全台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网红或是明星,至今都还是戏里的最佳男主角、男配角 。

根据文献资料,十九世纪掌中戏从中国沿海传到台湾,可分为南管、白仔戏和潮调三种戏曲。南管源于江南,台湾布袋戏所采用的南管音乐属福建泉州南音,曲调典雅悠扬,由泉州师父传入而盛行于北部与云林一带,尤其是艋舺(如今台北万华)俨然成为南管布袋戏的重心。白仔戏戏曲音乐较南管通俗,原流行于福建漳州地区,由漳州师父传入台湾中南部。潮调则由潮州师父传入,同样流传于台湾中南部。这段时间传入台湾的布袋戏,属于传统布袋戏,与中国内地风格相同。演出剧本则分为历史戏、公案戏与家庭伦理等为主。

甲午战败,台澎地区割与日本,台湾进入日治时期。为了适应当时需求,布袋戏开始本土化,后场音乐改采当时盛行的北管乐(福路、西皮)。技巧上,由文戏发展到武戏。剧本方面也改编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武侠小说等。但在1937年,日本为了控制台湾,消灭固有文化,其中包括禁止传统戏曲与布袋戏的演出。1945年战争结束,各地寺庙忙于重建维修,使各地戏班纷纷复业。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开始了反共抗俄的时代,当时发展出如《延平王复国记》等剧本。五O年代,布袋戏进入蓬勃的阶段,戏台由木雕的彩楼,改用布景彩楼,改良木偶也应运而生,三呎三吋的木偶,眼、鼻、口、手指的活动机关、音响效果、干冰、灯光,外加杂耍特等全部搬上舞台,形成金光布袋戏的时代。后场锣鼓也改用西乐唱片配音,身段唱腔、戏偶造型乃至场景与传统布袋戏迥然有别,盛行阶段大致在1941-1971之间。

1970年,黄俊雄以「改良的金光布袋戏」配合音效、特技及流行音乐,在台视编演《云州大儒侠》,让史艷文风靡全台,也使许多布袋戏的大师纷纷进入电视使出看家本领。到了八O年代,台湾社会的本土意识开始高涨,政府开始进行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也使得台湾的布袋戏能走入剧场,并走向国际。

目前在台湾,霹雳布袋戏不但拥有自己的电视台,也有非常多的周边、活动,其中李天禄与锺任壁、黄海岱等传统布袋戏艺师为布袋戏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甚至被邀请到大学开设「布袋戏技艺」的课程。虽然现在不像以前有许多的戏团在各种庙会活动中演出,但藉由传播新媒体的无远弗届,这几年已经成为相当受欢迎的传统技艺,由专业的师父所制作的戏偶也不时传出高价售出的消息,成为玩家们争相收藏的精品,其他如DVD、有线电视等影音媒体也热卖,台湾电视布袋戏整体产值已提升到4000万美金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悟空问答号:台湾自由行。如果有任何关于去台湾旅游、自由行的问题,请在 悟空问答 提问,并指名邀请 台湾自由行 来回答!我们一定尽力给您最周全的答案!

实际上布袋戏就是木偶戏,木偶戏又分为掌中木偶和提线木偶,台湾的布袋戏是属于掌中木偶,由于其体积小,易于携带,一般都是放在布袋里随身携带,所以又叫布袋戏。

台湾的布袋戏是早期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带移民而来的,在唱腔上属于漳州调,不过由于在台湾也发展不少年了,有了台湾本土的特色。

在清朝顺治年间,布袋戏由福建传入台湾,最开始的时候流行于台湾的嘉义、鹿港等闽南人聚居地区,念白曲调都是传统闽南语,被当地的闽南地区人士称之为家乡戏。

后来布袋戏逐渐的发展,扩散到台湾全省,其语言也了台湾腔,成为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一种木偶戏。而布袋戏在流传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台湾戏曲的招牌。

据统计,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台湾全省登记在册的木偶戏剧团有五百多个,深受台湾民众的喜欢,而且由于木偶体积小,易于携带,很多人都会购买几个木偶,在家里当作装饰品。

布袋戏的木偶造型、舞台布景、音乐曲调等方面,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戏班分为前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主演、助演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

布袋戏的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饶钱等。演出多为有谱可循的传统剧目,内容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近年来,由于两岸有意发展闽台共同文化,布袋戏也在闽台文化圈大放异彩,这项古老的技艺并没有失传,而且还成为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这种情况是很可喜的。

泉州有哪些特别的民俗活动?

泉州傀儡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

自唐末五代始,历经千年,泉州民间傀儡班社锣鼓不断,流传不息。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传统宗教戏剧,傀儡戏神相公爷“踏棚”的祭祀礼仪,使其成为泉州民间平民百姓沟通天地神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桥梁。“娱神娱人”的宗教民俗功能,发挥几至极致。正如傀儡戏科仪《大出苏》所云:“为人解冤释结,为人赛愿叩天曹。”故当地民众从“新婚探房”、“亡魂超度”之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到“安神谢井”、“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以及四时节庆和各种神佛庆诞,例必延请傀儡班社演出。泉州地区“前棚傀儡后棚戏”的古俗遗风,于今犹存。在同一庙会、神诞或节庆中,不管同时雇请多少戏曲班社参演,依例当尊位列“前棚”的傀儡班社预先“起鼓”。否则,所有散置“后棚”的其他戏曲班社就不能开演。这一古俗,显系唐代傀儡“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乐府杂录》)的遗绪。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神祇崇拜及其祭祀科仪,已然成为泉州傀儡戏生存方式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此类科仪表演的各种咒语等,历代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予以传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闽台木偶文化影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闽台木偶文化影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