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的反思,影视文化的反思与总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文化的反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影视文化的反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还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吗?有什么感想?

60年代到7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经历过看露天电影。这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那时候没有什么文化活动,那看场电影是最享受的了。

影视文化的反思,影视文化的反思与总结

幸福1:不花钱

不用花钱就能看电影,即使是看过的也要看。那时候的电影也比较少,很多台词都能背的下来。印象深的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还有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还有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战争影片,一时想不起名字了;后来的“革命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也有个别时候在院子里放电影要票,5分钱,买不起,怕在墙上听电影,实际上也听不到,有点小可怜。

幸福二:聚会时刻

大家聚会的好时刻,有时候邻村的亲戚会来,小孩子们晚上可以聚在一起,一边看电影,一边打闹,就是一个高兴。那时候我们整个县都没有市电,放电影用的电,是人工发电,年轻人们轮流登(和登自行车一样),大家不抱怨,反而很高兴。

小时候虽然有点苦,回忆起来还是很快乐的,不管生活成什么样,健康快乐最重要。

六七年代农村都有公社放映员给各个大小队轮流放露天电影,需要大队派马车接回电影机,前三天就知道该到大队放影就高兴死了,明知己经看过的影片也不放过,看的最多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还有八个样板戏,影片台词都背熟了,但还是挺高兴,影幕前看完,银幕后看,就是怕刮风下雨和停电,只要有一种就不能放影,遇到不能放映时哪种失落心情无言能表!

答:当然记得。感想就是觉得很有意思。

一是占位置并等电。位置选好后,就地坐下来,用小刀开始挖坑,等挖到有一个碗大小时就停止了。用处是盛尿,因为时间长,又很难出去。挖好尿坑后便可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熟悉的人或者稀罕的事发生没?或者抓一个坷垃偷偷掷向看着不顺眼的人,或者和熟悉的人瞎喷。

二是电来了。一般情况下要等到晚10点以后就来电了,有时候要等到深夜2点钟(当然这时候人已经很少了)。当白炽灯泡突然亮了的时候,那个场面别提多带劲了,掌声欢呼声潮水般地响成一片,真是掌声雷动。

三是电影内容。电影一般都是《渡江侦察记》、《苦菜花》、《英雄儿女》、《南征北战》、《三进山城》等,后来又增添了许多彩色故事片。

四是放映中情况。由于时常电压不足或不稳定,屏幕上总是不时出现烧焦样画面,有尿泡样大小并扩展,紧接着喇叭哽咽,被迫停止,灯亮了。

五是放映结束。屏幕出现“再见”字样后,灯就亮了。人群开始躁动,慢慢起来做回家准备,但总有一个疑惑:明天还有吗?有人就信誓旦旦地回答:“有,你没看见‘再见’二字吗?再见就是说明天还继续演。”听着半信半疑,自己也不知道“再见”是什么意思,也许有吧!因为自己心里想继续看。

一般是不用坐板凳的,席地而坐。

👸露天电影《抓壮丁》、《白毛女》、《苦菜花》…,述说那万恶的旧社会,人民的血泪史,令人终身难忘;《一江春水向东流》记录了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把生她、养她、供她读书的生母,当着同学的面称之为:“不认识的人”…。

在放露天电影的那个年代,只要能看上电影,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且不分故事片、纪录片、戏剧片,亦有则不拒。心中的愉悦和精神动力、不亚于现在的孩子爱游戏…。

👧记忆犹新的勇气或情节,现在仍然记得。只要是某地(晚上)有露天电影,离家、离学校周围半径约10多里,握着手电筒、或趁着月光、路灯,哪怕不吃晚饭,饿着肚子都要去看。

干劲最大的是,一个晚上先后赶往两地,看两部电影;遇上天气突变,暴风骤雨、摸黑前行也无怨无悔,还干劲十足越看越不累。例如:

✍①、看电影《抓壮丁》、《白毛女》、《回民支队》、《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看了一遍又一遍。即每次看完了就去问放电影的叔叔阿姨,明晚上又在哪里放?什么时间开始…等等,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很忠实的小观众。

②、每当看完电影后,在返回的途中,也和一起去的小伙伴们,谈论自己的观后感。时而还争得热火朝天…。

《抓壮丁》中的王保长、李老栓、潘坨背、三嫂子的角色,演得非常到位。看得进入了角色时,还真骂了王保长这个“不是人”的狗东西。

③、《白毛女》中的黄世仁,根本就不是个人。可怜的杨白劳,腊月三十天过不起年,还被上门逼债…。仅靠卖豆腐赚几个钱,才买下了两尺红头绳,给喜儿扎起来…;有的观众是流着眼泪才看完。杨白劳一家和大春,就是最值得我们同情、支持的穷人和受害者。

④、《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乃至后来的《渡江侦察记》…等电影,看了就如同身临其境;尤其是李向阳的部队、李向阳的智慧、李向阳的精神,抗日队伍的榜样和正能量,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⑤、在抗日战争的电影情节中,演奏了给日本鬼子的专属乐曲:“皇军的队伍、垮杆、垮杆、垮杆…”,其节奏感很好,亦十分恰当、也非常得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文化的反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文化的反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