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绍兴市文化影视频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除了越剧,绍兴还有哪些戏曲?


1.绍剧

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绍兴市文化影视频道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都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为“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2.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浙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了不起的城市绍兴#

绍兴戏曲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重镇。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唐时,越州即有参军戏。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为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口贡曲》6首。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 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洲(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景。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歌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源于乱弹的绍剧及出自绍兴文戏的越剧均得到长足发展。

著名戏名 听语音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了不起的城市#

绍兴戏曲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重镇。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下集绍兴文化影视测试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